bca蛋白含量elisa试剂盒使用方法详细介绍
一、方法原理与核心步骤
BCA法基于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中将Cu²⁺还原为Cu⁺,后者与BCA试剂形成紫色络合物,其吸光度(OD值)与蛋白浓度成正比,最大吸收峰位于562nm(部分试剂盒支持540595nm范围) 。
标准流程包括:
1. 试剂准备:
BCA工作液按试剂A:B = 50:1现配现用,混合后需充分混匀(可能出现浑浊)。
标准品(如BSA)梯度稀释(02500 μg/mL),覆盖试剂盒线性范围(通常502000 μg/mL)。
2. 样品处理:
细胞/组织样品:用PBS或RIPA裂解后离心取上清;血清/血浆需澄清处理 。
稀释至检测范围内(若ΔA>1.5需预稀释),避免反复冻融(短期28°C,长期≤20°C)。
3. 加样与孵育:
96孔板中设置标准孔、样品孔、空白对照孔,每孔加样20μl 。
孵育条件:
传统法:37℃、3090分钟(灵敏度120 μg/mL) 。
快速法:室温5分钟(如Pierce Rapid Gold试剂盒),准确性媲美传统法 。
4. 洗涤与显色:
弃液后以洗涤液(350μl/孔)洗板5次 。
加TMB底物避光孵育1015分钟,终止液(如2M硫酸)终止反应 。
5. OD值读取:
立即在562nm主波长测量(630nm或570nm可作参比波长) 。
二、浓度计算与标准曲线绘制
1. 数据处理:
计算ΔA(样品OD 空白OD) 。
以标准品浓度(X轴)对应ΔA(Y轴)绘制曲线,推荐四参数逻辑拟合 。
2. 浓度换算:
代入曲线方程 y = kx + b,乘以稀释倍数 。
示例:若稀释10倍后计算浓度为50μg/mL,则实际浓度为500μg/mL。
三、关键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
1. 孵育条件的平衡:
速度vs灵敏度:
| 方法 | 孵育条件 | 检测限 | 适用场景
| 传统BCA | 37℃、3090min | 510 μg/mL | 高精度低浓度样品 |
| 快速BCA | 室温、5min | 1 μg/mL | 高通量筛查、时间敏感实验 |
| 增强型BCA | 60℃、30min | <5 μg/mL | 极低浓度样品 |
2. 干扰物控制:
EDTA:浓度必须<10mM(螯合铜离子导致假阴性) 。
还原剂(DTT、β巯基乙醇) :>1mM时严重干扰,建议改用Bradford法或透析去除 。
表面活性剂:避免Triton X100、NP40,推荐0.1% SDS替代 。
四、误差排查与质控要点
1.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:
| 问题现象 | 可能原因 | 解决策略 |
| 标准曲线线性差 | 标准品降解/配制错误 | 现配现用,核对稀释步骤 |
| 样品OD值超范围 | 蛋白浓度过高 | 预稀释至ΔA<1.5 |
| 孔间重复性差 | 加样不均/洗涤不彻底 | 使用多通道移液器,确保洗板5次 |
| 背景值过高 | 样品中含色素/脂质 | 离心澄清或改用Bradford法 |
2. 质控实验:
回收率测试:加标已知浓度蛋白,回收率应达90110% 。
精密度验证:室内/室间重复检测CV值<10% 。
五、快速BCA法与传统方法性能对比
| 参数 | 传统BCA法 | 5分钟快速BCA法 |
| 孵育时间 | 3090分钟 | 5分钟 |
| 检测限 | 510 μg/mL | 1 μg/mL |
| 线性范围 | 202000 μg/mL | 2010000 μg/mL |
| 蛋白质间变异系数 | 较高(尤其不同蛋白类型) | ≤10% |
| 适用场景 | 高精度科研 | 高通量筛选、临床诊断 |
> 注:原鑫生物提醒您,快速法在室温下5分钟即可达到与传统法30分钟相当的显色强度,且动态范围扩大5倍,但需严格控温(>15℃) 。